賞析男性珠寶中蘊藏的文化與歷史|梵克雅寶L’ÉCOLE珠寶藝術學院舉辦「男士戒指:Yves Gastou傳奇珍藏」
珠寶的設計與製作,不但反映了創作當時的工藝技術,其設計風格當中更反映了不同年代的主流思潮。梵克雅寶L’ÉCOLE珠寶藝術學院亞太區分校舉辦「男士戒指:Yves Gastou傳奇珍藏」,透過Yves Gastou在這四十年來自世界各地蒐集到的300多枚為男性打造的戒指,向我們展現隱藏在珠寶設計之中,時代的哲學思想變化。
Text by Edgar Chang;Photo from VAN CLEEF & ARPELS

▲由知名古董收藏家Yves Gastou所珍藏的猶太婚戒古董作品,約在1900年代創作。© L'ÉCOLE Van Cleef & Arpels, photo: Benjamin Chelly
近幾年,時尚圈漸漸吹起一股男士佩戴珠寶的風潮,許多珠寶品牌開始找男星在公開場合佩戴它們的作品,甚至請他們擔任代言人;但就如我們所知道的,男生佩戴珠寶的風潮其實在很久遠的時代便已經開始,只是在審美觀隨著時代改變之下,珠寶慢慢成為女性熱愛的飾品罷了。
而知名的古董收藏家Yves Gastou,在過去四十多年間,憑藉著他敏銳的直覺,穿梭世界各地跳蚤市場、拍賣會、珠寶商以及工場,收購蒐集了各式各樣男士專屬的戒指,他的收藏當中最古老的品項可以追溯到17世紀,一直到1900年後,每一件不同的作品都蘊藏了不一樣的設計風格、工藝技術,更重要的是反應創作年代的社會文化與思潮。
今年,梵克雅寶L’ÉCOLE珠寶藝術學院亞太區分校特別展出知名古董收藏家Yves Gastou所珍藏的300多件精彩男士戒指作品,在香港舉辦一場名為「男士戒指:Yves Gastou傳奇珍藏」的古董珠寶展覽,邀請大眾一同前來探索這些戒指作品展現的百變美態及其承載的不同情感。

▲知名古董收藏家Yves Gastou與其兒子Victor Gastou合影。
Yves Gastou是世界知名的藝術、設計以及家具古董商人,在過去於巴黎聖日耳曼德佩區生活了將近40年的時間,並以收藏家的身分活躍了超過半個世紀。他有著敏銳的直覺和藝術鑑賞眼光,容易留意到被人忽略的藝術設計細節,挖掘出許多不為人知卻值得細細品味的經典作品,因而在藏家之間建立起聲望。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Yves Gastou對於珠寶也有一番見解,而在種類繁多的作品裡,他對於專門為男士而打造的戒指可說是情有獨鍾,在過去40多年期間花費許多心力,走訪巷弄間的跳蚤市場、古董店、拍賣行、珠寶店以及珠寶工坊,收購了各具特色的精采男士戒指作品。
而在2018年起,梵克雅寶L’ÉCOLE珠寶藝術學院便策畫了這趟別開生面的「男士戒指:Yves Gastou傳奇珍藏」,展會在巴黎進行首展,首度公開了Yves Gastou這一些從來沒有讓人知道的古典珠寶作品,並且於2022年轉移陣地至東京展覽;而到了2022年年底至2023年1月31日期間巡迴到L’ÉCOLE珠寶藝術學院設於香港K11 MUSEA的亞太區分校展出。

▲充滿哥德風格的古董作品。© L'ÉCOLE Van Cleef & Arpels, photo: Benjamin Chelly
本次展覽將展出超過300件Yves Gastou生前的珍藏,其時代跨越了上百年的歲月,從17世紀威尼斯總督指環、古埃及戒指、18世紀常見的琺瑯戒指、19世紀「memento mori」骷髏頭戒指、1970年代美國飛車黨戒指、甚至當代藝術傑作,可透過這些曾由主教、帝王以至鐵騎士和搖滾巨星配戴的戒指,參觀者有機會探索男士珠寶的不同面貌。

▲威尼斯總督指環,以銀及紅玉髓製作,創作年代約為19世紀。戒指中間鏤空供貯藏火漆蠟,覆以金屬頂蓋,受熱熔化後即可配合戒指頂部的浮雕刻紋,為信件加蓋蠟封印章,是權力以及地位的象徵;相傳在過去,這種戒指還曾用來暗藏毒藥,成為執政者剷除異己的小道具。© L'ÉCOLE Van Cleef & Arpels, photo: Benjamin Chelly

▲Duponchel & Cie 製天使戒指,於1850年代所創作,戒指兩側各有天使雕像,分別手持寶劍和十字架,鑲嵌一塊四瓣形青金石,創作風格受到19世紀的美藝潮流深受歷史主義影響。© L'ÉCOLE Van Cleef & Arpels, photo: Benjamin Chelly
此次展覽一共劃分為五大主題:「歷史遺痕」、「哥德風格」、「基督教神秘主義」、「虛空浮華」及「多元美學」。這些主題如同章節一般,使這些藏品集結成一本精彩的小說,為參觀者和讀者能在旅程中探索故事。

▲由法國珠寶藝術家Lydia Courteille創作的戒指,約成於2006年,裝飾細節帶有日本漫畫風格。戒指鑲嵌一顆碩大的紫水晶,在寶石表面綴有一把鑲嵌鑽石和紅寶石的武士配劍,兩側的王冠和底座上的拉丁十字象徵中世紀的騎士精神。© L'ÉCOLE Van Cleef & Arpels, photo: Benjamin Chelly

▲英國悼亡戒指作品,左邊為黃金及浮雕寶石所製作,右邊的戒指則以黑金鑲嵌及真正的人髮所製作,這兩枚戒指皆為19世紀左右的作品。這一類的悼亡戒指大約出現在16世紀的歐洲,是為了排遣對愛人已逝的哀愁而特別製作,活現當時流行的精湛工藝以及反映社會上的文化。© L'ÉCOLE Van Cleef & Arpels, photo: Benjamin Chelly

▲各種骷髏主題的戒指,以具現化的死亡象徵提醒著人們珍惜光陰、把握當下,反映了擁抱「carpe diem」「活在當下」的哲學。© L'ÉCOLE Van Cleef & Arpels, photo: Benjamin Chelly

▲約在19世紀製作的音樂盒戒指,以黃金及銀所精雕細琢而成,左右兩側的戒肩分別鏤雕成男、女像柱造型,音樂盒大約在18世紀由瑞士鐘錶工匠所發明,在當時是少數能讓平民們接觸音樂演奏的一種媒介;而這枚戒指是極少數能夠將音樂盒與珠寶融為一體的作品。
這場展覽將於即日起至 2023年1月 31日期間免費開放予公眾參觀,並設有粵語、英語及中文導賞團,有意參觀者可在網上預先登記;場內及網上更提供粵語、中文及英語的語音導賞服務,當中粵語及英語的語音是由梵克雅寶邀請國際知名導演兼演員的馮德倫特別為訪客所錄製。
而Yves Gastou的兒子Victor,也表示能夠在香港展出父親生前的收藏是一段很奇妙的緣分,展覽裡也陳列多件有著與「龍」這種深受亞洲人喜愛的吉祥物有關的戒指,期盼藉由這次的機會與香港等地的藏家交流,一同鑑賞這些得來不易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