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山越嶺,品味台灣土生土長的原生種山茶!
愛茶的人肯定知道,台灣出品的三峽碧螺春、東方美人茶、青心烏龍、紅玉…等品種,各有各獨特的風味而聞名於世界。但,可曾有人注意過,除了來自中國大陸的茶種之外,那一些原生於台灣的山茶品種?它們獨特的風味,亦值得翻山越嶺,細細品嘗。
Text by 蘇木;Photo from 蘇木

▲在台灣就有生於斯長於斯的本土品種:台灣原生山茶。
以前不太清楚品種對於茶的香氣、滋味有什麼影響,差別又在哪裡?隨著茶齡增加,嘴巴愈喝愈刁,也慢慢能夠理解,為什麼三峽碧螺春一定非得青心柑仔不可;東方美人茶為什麼用青心大冇才算正統;金萱(台茶十二號)的奶香又是怎麼一回事;還有台灣人最愛喝的高山茶,為何獨尊青心烏龍此一品種;近幾年來更見證了紅玉(台茶十八號),其薄荷與肉桂的香氣是如何征服了台灣廣大的紅茶市場。
茗揚世界的台灣茶,無論小葉種(Camellia sinensis)或大葉種(Camellia assamica),大多數的品種皆來自中國,但是一般人鮮少知道,原來在台灣就有生於斯長於斯的本土品種:台灣原生山茶(Camellia formosensis)。
紅到發紫的紅玉紅茶,正是以台灣山茶為親本,與緬甸大葉種Burma雜交育種的成功品系。(父親來自台灣,母親來自緬甸,「啊!新台灣之子」)父以子貴,現在來介紹一下紅玉的「老爸」-台灣原生山茶。


▲起霧的偏僻山區,阻擋不了上山尋茶的足跡。
翻開清朝舊籍,原來三百年前台灣就已經發現原生山茶了,但是對於山茶的研究,卻是在日治時期才冒出頭來,國民政府來台之後,台灣茶業歷經自中國引種培育及市場的試煉之下,最後光環落在青心烏龍、金萱此二明星品種。

▲山茶其實就是一種環境茶,周遭有什麼,完全會顯現在植株身上。
日治時期,眉原山曾設16.3公頃的野生茶樹保護區,尋根溯源,我們也踏在今日的獵徑,上山找茶。打破過去對茶的刻板印象,眉原山上的茶樹成林,必須仰望才能瞥見綠葉,摘下的葉片巨大,很難想像這是可以泡在功夫茶杯裡的佳茗。除了眉原山這一塊研究基地,台灣山茶主要分布在台灣的中、南及東南部山區,生長海拔在八百到一千六百公尺左右。

▲由於媒體報導,加上食安風暴,純淨的山茶突然間身價暴漲。
今日高雄六龜則是台灣山茶的重要產區。
多次造訪六龜,認識了朱文通與邱安全兩位耆老,那天在文史工作者吳憶萍家中,兩人展示著上山採茶的工具與網袋,克難卻又十分實用,朱文通告訴我,從還在當伐木工的時代,就這麼隨興地爬樹採茶,一步一腳印地揹回茶菁,回到村裡再以一只大鑊徒手炒茶,彼時,山茶還是個沒人理會、未獲市場青睞的野小孩。之後由於媒體報導,加上食安風暴,純淨的山茶突然間身價暴漲,茶菁的採收價格節節高昇,茶葉售價跟著水漲船高。

▲朱文通示範如何採摘山茶。
尋茶的腳步跨過中央山脈,來到台東永康山,茶改場的山茶栽培園以扦插與播種的方式,不斷實驗選育出適合種植的經濟茶種,去年九月台茶24號也已問世。
根據前研究員鄭混元的山茶製茶實驗報告中指出,「德化社山茶有淡淡薄荷味,水井及瀨頭山茶具酸梅味,龍頭山茶有木瓜味,永康山茶則呈現蕈類香菇鮮味。」剛開始甚為不解,後來才慢慢瞭解到,山茶其實就是一種環境茶,周遭有什麼,完全會顯現在植株身上。

▲果膠質豐厚,加上薄荷涼氣,是台灣山茶的特色。
果膠質豐厚、富薄荷涼氣,是台灣山茶的特色(台灣山茶「子嗣」紅玉,不就有一種讓人印象深刻的薄荷味?)豐厚的果膠質卻讓茶農在製茶時吃足了苦頭,適製茶類一度侷限在紅茶,之後根據不同的地方品系與風土特色,慢慢發展出紅、青、綠、白等茶類,甚至壓製成茶餅,待價而沽。

▲台灣原生山茶一度侷限在紅茶,但現今已發展出紅、青、綠、白等茶類。
山茶好喝嗎?滋味其實有一點言人人殊。茶農徐信田說:「這茶嘸輸魚池紅茶啦!卡古溜(滑溜柔順)!」
二○○九年,研究人員從山茶的嫩芽、子房光滑等特徵的辨識,以及DNA的序列,確認了台灣山茶獨立為「種」的地位,此一獨特品種若獲深入研究,或許將成為台灣茶葉基因庫裡的一項秘密武器,豐富世人味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