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穿梭恆常與變動,看透萬物本質與工藝發展

「斜槓」一詞描述著現代青年並不滿於在單一領域當中發展,而是不停學習不同專業並藉各種技能維生的現象。如同藝術所展現的多元性、共構性,不同領域之間看似隔閡卻緊密相連。目前正於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進行的「常/變:斜槓的萬華鏡」特展,集結四大子題,帶領參觀者以各種素材、文字、影音…等多元化方式,瀏覽人生的變動與恆常。


Text by Edgar Chang;Photo from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現代的青年人對於在單一領域內發展感覺到侷限,想要更進一步追求自我實踐與挑戰,常選擇跨足到不同領域追求新的機會,增加收入外也能豐富人生,開拓視野。在這樣的潮流驅使之下,「斜槓」成了理所當然、常見的現象。


這種風潮其實並非現代才崛起,早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專精多樣化領域的「全才」便是人們追求的理想,像是達文西雖然以其藝術創作流傳千古,但同時他也在醫學、科學等領域深入涉略。或許人類的本性便是如此,在安逸的生活之中,希望走出舒適圈,為生活帶來變革;而在激烈的變動過程中,反而感到疲倦,嚮往安寧恆定。人們便常在兩個極端之中掙扎、跳動,而逐漸為人生抓到一個平衡點。


透過敏銳的觀察,策展人楊偉林認為,藝術的多元性、共構性,讓創作這件事情可以把不同領域事物緊密的相連於一體,因而以「斜槓」的概念出發,規劃「常/變:斜槓的萬華鏡」主題特展,以四大子題,讓22位擅長不同工藝技術的創作者,展示出他們生活之中的「斜槓」,透過多媒體影音、文字等媒介,能夠一窺在創作者日常生活的「不變」與「瞬息萬變」。


▲「常/變:協槓的萬華鏡」特展在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進行。(攝影:張介宇)


此次展覽中,分為四大子題,共有22位創作者的作品參與展出。這22位參展者,透過不同的角度觀察人生百態,並透過不同的工藝技法創作,彷彿一面一面的折光鏡,映照出生命的種種樣貌;而當這些創作者們集結一體,便成了一組萬華鏡,形成了極其複雜且多變的形狀,分分秒秒帶給參觀者耳目一新的體驗。


場地四個樓層,各自展出一個子題:「左/右之間-因斜槓而完整」、「隱/顯之際-因斜槓而無限」敘述著材質多重與複合的斜槓;而「前/後之別-因斜槓而自在」、「鹽/糖之味-因斜槓而平衡」,刻畫著人生的縱向與橫向觀點。


「左/右」主題中,引用「左手持花、右手持劍」一語,敘述單一個體可能同時展現不一樣的面向,而當這些面向完整集結時,才能夠展現一個個體的完整性;每個面向或許相互矛盾,卻又無法分割。而「隱/顯」主題區中,創作者利用著不同的複合媒材,將之排列組合。不同材料的性質或許天差地遠,但創作者們卻能在這之間游刃有餘,自在運用,擴展出創作的無限可能性。


▲鄭銘梵《流光之器1號》,以玻璃、琺瑯、鐵絲網等素材創作。(攝影:張介宇)

▲陳映秀《寫生系列》,以合金鍍銀與鍍18K金為素材,以纖維的皺褶仿生創作。(攝影:張介宇)


「前/後」子題闡述的則是人生的時序變化。人生常因一個契機、一個瞬間,或是一次轉念,而有了劇烈的變動,使得時序前與後有相當大的差別與對比,而當一個人決意打開一扇原先不會打開的門,或許可能走向更加開闊的世界。


最後則是「鹽/糖」,敘述每一個人在社會上皆有不一樣的角色,或許是父母、啟發者、佈道者、傳遞者…每一個人都形形色色的身分之中,恰如其分的演出。在不同的角色裡有著不一樣的情緒,可能是悲傷,可能是快樂,也可能是喧囂或是孤寂。在這角度中,生活時時刻刻充滿不同的酸甜苦辣,不同滋味,而終究人會在這之間取得一個平衡。


▲呂之蓉《十八豆仔-小狗抽抽樂》,陶土作品。(攝影:張介宇)

▲蘇素任《神曲》,六腳孔編、矢紋編、絞編、股紮結捲繞,以及內裡桔梗束編。(攝影:張介宇)

▲金工藝術家余孟儒以銅、銀、鐵、木等複合媒材創作金工作品,但同時間也在偶劇團擔任製偶師,作品充滿靈動與生息。(攝影:張介宇)

▲潘楊木以古皂/氣味雕塑作品參與,以鍋爐提煉油脂、礦土與植物,描繪抽象的五感體驗。(攝影:張介宇)


不同於一般展覽,「常/變:斜槓的萬華鏡」會場中,除了展出的物件之外,更透過文字、影音等素材,盡可能的完整展現作者的多樣性與完整度,勾勒出它們的人生當中「常/變」的歷程和樣貌。而同時,讓人見到流傳數十年甚至百年以上的傳統工藝,在時代不斷的演進之中是如何跟著演進,適應趨勢變化。展出時間將延續至2021年4月5日,敬邀各界蒞臨,探究藝術與人生的多元樣貌。

  • Facebook的 - 黑圈
  • Instagram的 - 黑圈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