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疫情下的建築視野與挑戰|第17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開幕

疫情來襲,大大改變人們已習慣的日常,連帶也讓許多創作者開始反思-人與自然之間的相處模式要如何調整?而第十七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開幕,台灣參展團隊進駐,並以此為主題,探討建築視野與未來的挑戰。


Text by Edgar Chang;Photo from 國立台灣美術館

 

▲第17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於2021年5月起跑,台灣團隊以「台灣郊遊-原始感覺共同合作場域計劃」為主題參展。


在這疫情肆虐之下,帶給全世界人們一場嚴峻的挑戰,但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反思機會,檢討著人類與自然萬物如何共生共存?第17屆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將於本週隆重開展,將從5月22日至11月21日於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展出。並且,以「我們將如何共同生活?」為主題,邀請所有參展團隊共同探討。


而代表著台灣參加本次展出的團隊-自然洋行,策展人曾志偉面對大會提出的議題,認為人們需要去探索並正視自身內在的原始感知能力,從中獲得能量,才能繼續建構未來生活。


▲台灣參展團隊於會場中合影。


自然洋行向來致力於自然野地郊遊研究及環境規劃,其所成立的「少少 - 原始感覺研究室」便是以場域合作的概念經營,邀請各領域專家,包含植物學家、傳統醫療師、原住民藝術家、生活家、科學家、調香師…共同討論合作,實踐「建築以外的事物如何影響並建構更為符合人類生活感知的建築」。


▲參展作品:「少少 - 原始感覺研究室」。


本次展出的地點選擇在古老、封閉的場域進行。會場前身是古老監獄的普里奇歐尼宮,本次團隊在這裡創造出給觀者一個寧靜而帶有原始感受的場所,呼應目前全球疫情發展下人與空間的關係,在隔離的狀態下我們如何自省、內觀,重新省思人與生活環境的互動關係。


▲參展作品:「天然修道院」。


策展團隊在這個場域裡刻意保留空間本身原有的質感,盡量以展場原有的元素為基礎,在上面以簡單的投影等方式,讓觀眾有機會透過這些基於自然打造的創作,去省思客人感覺心念,感知當下時代的風潮,找尋自身原始的感覺並找回寧靜平和的心境。


▲參展作品:「野長城原始知覺研究室」。


展出的內容除了團隊獨立創作的「少少 - 原始感覺研究室」、峇里島「天然修道院」等,同時也與台灣其他產業合作,展出例如「勤美學 森大」,以及與春池玻璃、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合作的「類生態冥想屋」、「野長城原始知覺研究室」等,呈現不同的人文、環境條件、產業、空間使用模式等。雖然樣態形式各異,但共同的主旨是企圖透過建築空間作為溝通的橋樑,呈現並拓展各領域透過實驗建築場域共同合作的成果。「勤美學 森大」更將「向大自然學習」的思想與產業結合,展現更多的影響力。自然洋行從各個獨特案件的風土、田調觀察中發現,「安定的人心」是與自然環境共存、持續發展而不過度開發的重要先決條件。


▲團隊規劃大量留白,將場域原本就有的元素和作品完整融合。


為了此次活動,團隊不只在衛服部的大力支持下接受疫苗注射,並且於四月底便抵達義大利接受長達十多田的檢疫隔離,才能夠順利參與展出,在疫情嚴峻的狀態下實屬不易。而團隊也期待能夠透過這次的展出,帶來更多反思,和全球人類攜手共同面對未來生活。

  • Facebook的 - 黑圈
  • Instagram的 - 黑圈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