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文青」這事,其實古代就有?|香港邦瀚斯首場文人社交藝術專拍

「文青:意指講求學識、抱負與修養的文藝青年」,而後延伸為現代流行風格、消費模式。而文青並非當代流行。其實,文青的前身是古代文人雅士。只是,沒有咖啡廳、黑膠唱片、底片相機;亦沒有「打卡」這種趣聞,令人難以想像當時光景。香港邦瀚斯舉辦首場文人、士大夫的社交藝術專拍,一窺文人雅士在當時的聚會及社交文化。


Text by Doris Chen;Photo from BONHAMS

 

香港邦瀚斯首次策劃「雅襍:中國文人社交藝術」專題拍賣。中國藝術傳統很大部分來自文人雅士之間的酬唱往來,而「雅集」為古時文人的社交模式。不同於一般聚會,雅集之上,參與者不僅需作文賦詩,更是琴、棋、香、酒、茶、舞各有精彩,絕不比數百年後的文青後浪遜色。「雅襍:中國文人社交藝術」拍賣將於 12 月2日舉行。

【音樂】 李子昭舊藏鳳勢式「驚濤」琴

▲十世紀或更早李子昭舊藏鳳勢式「驚濤」琴。


十世紀或更早李子昭舊藏鳳勢式「驚濤」琴(估價:HK$5,000,000-8,000,000)。古琴音色細膩精緻,有「聖賢樂器」之稱,是中國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樂器,位列四藝「琴棋書畫」之首,2003 年更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然而,古琴不僅是樂器,也是抒懷寄情之物,音色內斂而充滿餘韻,有其空靈之美,乃傳統高雅藝術的典型代表,是以文人雅士也不彈古箏、琵琶,而專彈古琴。李子昭祖籍四川,自稱山林派,而其琴藝在 1920、30 年代被琴界推為第一。此琴出自其舊藏,呈鳳勢式,取鸞翔鳳集之意,起伏和緩,琴音松透蒼古,按走皆無㪇音。


【棋藝】黃花梨瓜棱形棋盒連棋子

▲十七世紀黃花梨瓜棱形棋盒連棋子。


十七世紀黃花梨瓜棱形棋盒連棋子(估價:HK$250,000-300,000)。圍棋發軔的傳說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堯、舜皆有發明圍棋相關的故事,夏代大臣烏曹也據傳是圍棋的發明者,而西周宮廷的卜筮亦有類似的傳說。總之,圍棋作為最古老的棋類遊戲,公認發源的時間應在三千到四千年前。圍棋對於中國文人更是不可或缺,所謂的「文人四藝」—琴棋書畫—歷來是文人從小需要修習的項目,對於士族家庭,甚至女性也必須研習此道。


【香事】銅百子圖方爐

▲十六/十七世紀銅百子圖方爐。


十六/十七世紀銅百子圖方爐(估價:HK$300,000-400,000)。香事於雅集中不可或缺,常為經驗豐富的童子所侍奉。此爐腹壁所飾百子圖鏨刻精細,人物眾多,活動繁多,畫面密不透風,而靈活有致。百子所玩遊戲可考者有曲水流觴、折桂、蹴鞠、奏樂、禮佛、狀元遊街等。這類兒童所玩遊戲皆模仿成人,充滿成人對子嗣的美好期求。「百子」典故或來自於周文王生 99 子又收雷震子為養子的故事,而後世所謂「百子」,並非一百之數,寓意子孫昌盛。


【茶】宜興紫砂墩式壺

▲清道光宜興紫砂墩式壺。


清道光宜興紫砂墩式壺(估價:HK$600,000-800,000)。文人聚會詩、酒、茶必不可少。清中期以來,文人甚至直接參與茶器設計及製作,著名者有陳鴻壽與玉成窯。


【酒】銀鎏金靈芝耳菊瓣形杯連托

▲十七世紀銀鎏金靈芝耳菊瓣形杯連托一對。


十七世紀銀鎏金靈芝耳菊瓣形杯連托一對(估價:HK$200,000-300,000)。盤面所刻高士頭戴烏紗帽,手指頂端太陽,寓意「指日高升」。彼時流行的酒杯是戰漢以來的漆質羽觴杯,當時所飲為米酒。元明後,蒸餾酒日趨流行,因酒精濃度較高,酒杯容量亦趨減少。本對拍品形制雖承宋元,但是體量小巧,正時為當時蒸餾酒所備。


【舞蹈】綠釉舞樂俑

▲西漢晚期至東漢綠釉舞樂俑。


西漢晚期至東漢綠釉舞樂俑(估價:HK$400,000-600,000)。漢代時期,貴族及士族聚會常有百戲演出,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而盛大流行在東漢。秦漢時期百戲也稱為「角抵」,乃宮廷娛樂重要項目。此組樂俑正中,可見面具俑所跳為漢代流行之「盤鼓舞」,有用一盤與七盤之別,舞時將盤、鼓置於地上,舞人踏之、圍繞而起舞,可能源於春秋戰國之楚國祀神樂舞。

  • Facebook的 - 黑圈
  • Instagram的 - 黑圈
bottom of page